□凌箐璐
“關鍵時候還是要看黨員干部,在他們的帶頭下,大家同心協力齊上陣,道路終于疏通了!”近日,看著快速恢復暢通的道路,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百都鄉感懷村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田蓬鎮附近村屯的群眾紛紛拍手叫好。受近期連續強降雨影響,那坡縣百都鄉感懷村馬荷屯至富寧縣田蓬鎮弄留屯、那組屯的通屯道路發生多處塌方,嚴重影響了周邊群眾的交通出行和生產生活。
百都鄉黨委立足實際,依托與田蓬鎮建立的跨區域黨建聯建平臺,組織該鄉的黨員干部聯合田蓬鎮的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對塌方路段進行清理疏通和路面修復,迅速保障道路恢復正常通行。這正是那坡縣開展跨區域黨建聯建帶來的“乘數效應”之一。
堅持黨建引領,打通高效融合“神經末梢”
那坡縣百都鄉8個行政村與富寧縣田蓬鎮7個行政村毗鄰,接邊區域山水相連、民風相近、人緣相親。為打破地域界限、建制束縛和行政壁壘,今年5月13日,那坡縣和富寧縣以黨建為“媒”,推動百都鄉與田蓬鎮共同簽署了黨建聯建協議書,協同推進黨建共建、民族共治、鄉村共興、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跨省(區)黨建新格局,激發兩地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探索出一條邊境民族地區鄉鎮黨建聯建引領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我們突出區位優勢,立足實際,按照共謀發展、取長補短、區域聯建、資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建立‘1+1+N’共建模式,即搭建一個黨建聯建平臺,完善一套共建機制,推動基層黨組織、農業產業、民族團結、鄉風文明、邊境管控、民生保障等N個領域合作發展,激發‘黨建+’乘數效應。”百都鄉黨委書記黃漢忠介紹。該鄉以黨委聯建共建為龍頭帶動,組織與田蓬鎮貼邊接壤的行政村簽訂跨區域黨組織聯建合作協議,先后建立邊境派出所、司法所等4個跨區域鄉鎮部門共建單位和15個跨區域聯合黨支部,由接邊行政村黨組織書記輪流擔任“輪值書記”,采取“月協商、季會診、年盤點”等形式,共同研究推進接邊地區基層治理、重大事務、聯動項目等工作,破解毗鄰村屯資源共享、矛盾糾紛化解、社會治安等難題,促進邊界區域融合發展、協同共治、共建共享。
強化共建思維,推動特色產業“全鏈”升級
近日,位于百都鄉坡芽村的豆腐廠傳來好消息,該村的豆制品深加工項目即將增加幾條生產線,生產豆漿、豆腐花、腐竹、豆腐乳等豆制品 ,“坡芽豆腐”的產業化之路越走越寬。
“隨著黨建聯建的深化,百都鄉黨委協助我們村引進豆制品深加工項目,建設豆腐加工廠、產品配送中心和配套養殖,發展豆業全產業鏈條,帶動周邊村屯及田蓬鎮部分村屯的群眾發展豆類種植,面積達2萬畝,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百都鄉坡芽村黨支部書記黃永豐說。
牽聯建之手,尋共富之方。百都鄉立足兩地鄉村資源稟賦,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村企合作,抱團共贏”鄉村振興新途徑,采取“訂單種植+保價回收”模式,大力發展黃豆、黑豆、黑花生等特色產業,打造跨省(區)豆類產業黨建聯動示范區。目前已在百都鄉坡芽村和田蓬鎮、郎恒鄉各村建成千畝黃豆產業聯盟種植示范基地,共同打造豆類產業黨建共建聯合體,助推兩地產業優勢互補、區域經濟融合發展。
“我們每年保價收購豆類原料1000噸,確保豆腐廠三分之一的豆類原料源自田蓬鎮。除了原材料合作,我們還在推動產業鏈延伸上做文章,利用生產豆制品剩余的豆腐渣飼養雞、鴨、鵝、豬等下游畜禽,形成互通有無、共享資源、聯動協作的產業格局。”黃永豐說。黨建引領下,百都鄉與田蓬鎮的產業合作不斷深化,前不久,百都鄉還特意邀請了兩地豆類種植專業戶開展交流座談,在促進技能提升的同時進一步引導構建統一的生產標準,推進品牌共創、技術互通。
據了解, 今年以來,百都鄉共舉辦豆類標準化種植生產技術培訓6場,累計培訓兩地種植戶600余人次。小黃豆帶動大產業,目前已實現年可生產豆類產品15萬公斤,年產出下游養殖豬500頭、禽類2000羽、魚類2000公斤,兩地實現年總產值600萬元。
此外,通過黨建聯建,依托兩地區位優勢和文旅資源,百都鄉和田蓬鎮聯合打造邊關紅色文化和生態休閑精品旅游線路,兩地共同謀劃在G219國道兩省(區)交接處建設“云來桂往”邊關跨省(區)旅游志愿服務驛站,展銷經營兩地特色菜品、特色農副產品、特色人文景觀民俗、特色跨省(區)服務等,預計可為15個村集體年均增收10萬元。
突出民生共享,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以前,我們在外面打工,小孩留在家里上學沒人照顧,作為家長我們很不放心。現在能就近到百都鄉上學,享受同樣的政策,真是太好了。”農彗光是田蓬鎮田房村吞蘭小組的村民,但他務工、生活的地方卻在百都鄉,孩子上學也成了問題,而像他這樣的情況在當地不在少數。隨著跨省(區)黨組織聯建,類似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兩地依托黨建聯建建立公共資源共享平臺,幫助兩地交界區域中小學生實現就近就讀,共享“兩免一補”等政策,解決了接邊區域100余名學生就近上學的難題。
“教育、醫療、就業是涉及兩地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聯合黨組織充分發揮民生跨省(區)聯帶作用,整合公共資源,促進資源共享,建立合作協調機制,讓接邊區域群眾實現就近入學、就近就醫、就近就業,持續推動解決兩地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百都鄉組織委員黃希說。今年以來,聯合黨組織共為群眾辦理服務事項266件,解決難題179件。
開展聯商聯調,破解基層治理“疑難雜癥”
省域交界處,往往也是治理難題堆積處。百都鄉百都村村民黃玉光與田蓬鎮田房村村民潘紹勤因耕地邊界問題產生矛盾糾紛積怨已久。百都村“兩委”和田房村“兩委”通過跨區域黨建聯建形成調解合力,多次組織雙方當事人開展調解工作,最終雙方當事人在村“兩委”干部和司法工作人員的見證下,重新劃定耕地邊界并埋設界樁。雙方當事人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我們在接邊區域積極探索推行‘區域聯動、網格化管理’工作機制,發動多元化主體力量共同參與基層治理,推動跨域治理向無界治理轉變,解鎖基層治理新路徑。”百都鄉黨委委員、政法委員、副鄉長黃祺文介紹。百都鄉、田蓬鎮充分發揮跨區域黨建聯建的作用,聯建“區域網格”,將貼邊貼界區域劃分為7個毗鄰大網格、26個小網格,實行“雙網格長”制度,由雙邊網格長、黨員中心戶共同開展治理工作,“一張網”兜住接邊群眾“大小事”,在“格”中實現邊境管控聯控、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突發事件聯處、資源信息聯享、平安邊界聯建,團結雙邊各族群眾共同治理美好家園。同時,聯動公安、司法等力量,成立跨區域一站式矛盾聯調中心,建立雙邊定期協商機制,推動防范化解貼邊貼界區域風險隱患。截至目前,共解決邊界區域矛盾糾紛50余起。
“那坡縣與富寧縣的省際邊界毗鄰鄉鎮開展黨建聯建,不僅有助于邊界矛盾糾紛調解,更有助于雙方的產業融合、人才交流,我們將進一步明確雙方黨建工作的方向和重點,深入打破區域壁壘,充分發揮雙方組織優勢、集聚組織資源、擴大組織覆蓋、激發組織活力,為邊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并努力形成工作樣板,為在更大范圍開展跨區域黨建合作積累寶貴經驗和示范實踐,讓更多群眾享受到黨建聯建的豐碩成果。”那坡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丁善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