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玉簫 林 鈺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靖西市通過實施強頭雁、育雛雁、興鴻雁、引歸雁“四雁工程”,全力鍛造邊境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實施“頭雁工程”,配強鄉村振興“主力軍”
“現在的村干部更年輕、高學歷、有想法、有能力,村里有他們我們很放心。”靖西市化峒鎮力行村村民高尚帥說。
力行村因無河流經過,村里農作物均是靠人工挑運施肥澆灌,極大影響產業發展。本科畢業的梁文在當選力行村黨支部書記后,把這個難題列為“書記領辦項目”,積極向上級申報“水肥一體化”項目,短短半年時間,建成2個蓄水池,安裝覆蓋面積2000畝以上的10公里主管網,解決了村里480畝桑園、2000畝佛手瓜等產業的用水問題,預計產值超13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
靖西市從源頭上優化隊伍結構,以內挖、外引的方式選拔38名“兵支書”、82名“青年支書”、13名“大學生返鄉支書”到村任職,支部書記、村民委主任“一肩挑”實現100%覆蓋,村黨組織書記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占70%,平均年齡42歲,比上屆下降5歲,實現學歷、能力、年齡“兩升一降”。此外,該市以“書記領辦項目”為抓手,通過拉練觀摩、現場點評、亮績打擂等措施,推動三級書記領辦項目550個,強化在干中練、賽中學、比中提,累計評選“優秀黨支部書記”62名,整體提升隊伍綜合能力素質。
實施“雛雁工程”,積蓄后備力量“新動能”
靖西市全面摸排返鄉大學生、致富能手、退役軍人等優秀人才,篩選2547名政治素質硬、群眾基礎好、熱愛“三農”工作的人員納入村(社區)“兩委”班子后備干部人才庫。
建好人才庫,培養和使用人才是關鍵。該市創建“頭雁傳旗·結對幫帶”模式,全面覆蓋292個村(社區)組建村黨組織書記“智囊團”、離任村干部“治村顧問團”、科技特派員“發展顧問團”,推動強村助弱村、“老支書”帶“新支書”,促成師徒結對1387對;每年常態化開展村(社區)“兩委”后備人才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主題培訓班,累計培訓7641人次;以定崗鍛煉、定向使用為手段,安排299名農村黨員后備干部以到村任職村級助理員、社區網格員、基層治理員的形式進行跟崗學習、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切實增強實戰本領。
“我們堅持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對于不適應或者不勝任村黨組織書記崗位的及時進行調整,就從后備人才庫里補齊。目前,已調整補齊35名村黨組織書記。”靖西市委組織部組織股干部趙美芳說。
實施“鴻雁工程”,做強本土人才“基本盤”
靖西市突出內外雙向發力,讓本土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
在內力上,該市全面摸排,將會管理、善經營、懂技術、能推廣的鄉村人才分為生產經營人才、二三產業發展人才、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等5大類,由各鄉鎮綠領人才工作站建庫立檔,實行動態管理。通過“田間比武”選拔聘請113名“土專家”到鄉鎮一線駐點服務。全面覆蓋19個鄉鎮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實訓基地398個,累計組織各類培訓活動129期,受益2.5萬余人次。創新出臺本土人才培養升級激勵實施辦法,對經本土培養獲得高層次人才認定的25名人才給予升級獎勵70.2萬元。
在外力上,充分借助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優勢,聚焦培養一批“帶不走”的本土人才隊伍,建立“師徒結對子”“一對一傳授”“手把手教學”等精準培養機制,通過跟班工作“教”、專題指導“講”、診療參與“練”等多幫帶措施,結對子培養本土172名醫療教育和農業科技等領域技術骨干。70名各級科技特派員建立包干聯村機制,全面覆蓋282個村街開展“課堂理論授課”“現場技能教學”等農業科技指導服務。
實施“歸雁工程”,推動在外人才“鳳還巢”
靖西市按照精準引才、產業聚才、服務留才的思路,引導在外優秀人才回歸就業創業。
主動拋出“橄欖枝”。建立靖西籍大學生信息庫和優秀鄉賢人才數據庫,組建“歸雁信使”聯絡服務群,深入了解掌握和梳理分析創業情況、投資意向等重要信息,及時推送就業崗位、政策咨詢、招商信息、技能培訓等信息。
政策利好加持。使用“人才編制池”編制引入靖西籍急需緊缺大學畢業生36名。利用創業孵化基地、農民工返鄉創業園、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和二級交易市場等平臺,回引扶持返鄉創業2286人,創辦各類實體321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5億元,帶動全市勞動力就近就業6858人,切實推動人回鄉、錢回流、企回遷。
用心用情服務。統籌全市保障性住房資源,規劃建設“人才公寓”,為442名返鄉人才優先安排“拎包入住”。加大人才政策兌現力度,累計發放引進人才各類補助420余萬元,及時解決家屬隨調隨遷、子女入學教育、安家落戶等問題,切實保障人才引得進、留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