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瑞英
青春飛揚的苗族“跳坡節”、歌聲如海的廣西三月三、熱情奔放的彝族“火把節”、喜慶豐收的仡佬族“嘗新節”和風味綿長的漢族“袍湯節”……每年,隆林各族自治縣都迎來各式各樣的民族節慶,無論哪個民族的節日活動,其他民族都攜手共慶、歡聚一堂,成為隆林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寫照。
2023年12月,隆林獲評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目前,該縣有2個單位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5人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3個單位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3人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
經過該縣各族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隆林大地,各民族和睦相處、休戚與共、心手相牽,共同唱響一曲曲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幸福之歌。
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在德峨村同心文化廣場,熱氣騰騰,熱議陣陣。“2024年產業怎么規劃?環境衛生怎么搞?……”村民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為村發展找點子、謀對策。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隆林始終把群眾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計加大投入,著力兜牢民生底線,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保持每年有16萬勞動力外出務工;整合多方資源,籌措資金,新建8所學校,先后在中心小學、中學校開設20個民族班;重視醫療衛生建設,持續落實縣境內“一站式”結算和“先診療,后付費”便民服務工作,完成了縣與市醫聯體建設、縣與16個鄉鎮醫共體建設;同時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差距,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
為提升各族人民的獲得感,隆林還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產業升級,以“兩黑一黃”養殖業、“一桑一油茶”種植業為主導產業,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扶持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建設冷鏈物流園和農林產品聚集加工園區,加快培育新型生態鋁,打造全國重要的鋁鎂合金線材及銅包鋁線材生產基地,推動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促進各民族群眾持續增收、共同富裕,做到“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據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42個,家庭農場56家;創建廣西五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3個,四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個;“三品一標”產品25個。2023年,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841元,同比增長7.3%。
經濟數據不斷刷新“牽引”著幸福指數持續上揚,彰顯著各民族共建共享發展成果。如今,隆林各鄉村每年都有新變化,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日子越過越紅火,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讓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是增強文化認同。
2023年2月,《美美與共——隆林文化珍藏本》出版發行。該書以中國農歷節慶為主要線索,自正月為始、臘月為末,介紹隆林各民族傳統節慶及與之相關的服飾、禮儀、美食、習俗等,涵蓋自然環境、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新時代民族文化建設系列項目等內容。“全書500多幅攝影作品,300多個農歷圖文故事,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壯、漢、苗、彝、仡佬等各民族豐富的風情與魅力,體現了新時代隆林各族人民美美與共,團結奮進,同心協力建設五彩隆林的美好追求。”該書主編蔡良介紹說。
隆林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新時代,該縣大力傳承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持續提升“苗族跳坡節”“彝族火把節”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影響力,傳承保護刺繡、蠟染等民族文化瑰寶,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各族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不斷增進文化認同,煥發民族文化新活力。
“要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上發揮青少年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隆林各族自治縣民宗局局長黃芳表示。
走進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新州三小,民俗文化長廊、傳統節氣墻等文化景觀,營造了民族交融、團結和諧的氛圍,成為孩子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地。該校從多個角度切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其民間文藝展演曾三次在國家級舞臺亮相,擦亮了隆林民族特色教學的名片。
一堂堂民族團結進步的精彩講授貫穿于小學、中學、黨校的課堂。該縣在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中小學探索實施民族精品課程,重點推行蘆笙、笛子、八音坐唱、嗩吶表演等形式多樣極具民族特色的教學模式,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融入課程、融入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秉承發揚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時,促進各民族間的交流學習,較好實現了民族展演有特色、交流融合有進步的目標。
2022年以來,該縣創建2個同心文化廣場、4條同心文化長廊、3個民族同心圓,讓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不斷交流互鑒,大力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苗族同胞陳啟海、壯族同胞黃阿條,2018年相繼搬入隆林各族自治縣鶴城新區46棟,從陌生人變成好朋友,大家常來常往,還一起打工賺錢,在縣城扎了根。
鶴城新區是由壯、漢、苗、彝、仡佬5個民族3372戶脫貧戶1.4萬多人組成的大家庭。“社區各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有困難大家幫、有致富路子一起走的發展格局。”鶴城新區社區黨支部書記陳貴仲介紹。
如何讓搬遷群眾人心穩下來?如何幫助他們過好后續生活?該縣利用易地搬遷政策,采取“城區安置+社區管理+扶持就業+強化保障”的易地搬遷模式,規劃建設搬遷安置區、廣場、停車區、兒童樂園、社區醫院、學校等,確保搬遷群眾日常吃、住、行、娛、購條件齊全完備,與城區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醫療保障,讓搬遷群眾從農民直接轉變為市民。
“鶴城新區是民族團結的典范,去年底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模范集體。”該縣發改局局長張星軍說,“我們結合5個世居民族特點,落實落細安置點的后續服務管理。”
據介紹,該社區成立安置點黨支部及管委會,實行“支委+管委會+樓棟”分片管理機制,將交通設施、樓群院落、搬遷群眾等進行統籌管理。按“大事政府辦、小事大家協商辦、私事居民自己辦”的原則,引導居民開展自治互助,組建以黨支部、黨小組、樓長、居民代表、業主代表、志愿者為主體的樓棟自治組織,以服務促管理,以真情促融合,讓各民族搬遷群眾進得來、住得下、過得好、融得入。
“我們互幫互助,生活越來越好了。”鶴城新區社區搬遷群眾韋亞敏說,她對搬遷后的生活有著深刻的“情感認同”,認同當下的生活,認同未來的期盼,她認為這份“情感認同”,就是搬遷群眾能“留下來”的關鍵。
如今,在鶴城新區,群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獲得感滿滿,后續扶持政策的保障,早已潤澤千千萬萬個家庭,為他們今后的生活保駕護航,而各族兒女也相親相愛相敬相助,譜寫了各民族之間“三個離不開”的“最美和聲”。
民族團結高歌猛進,鄉村振興多點開花。如今,民族團結的種子正在隆林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各族兒女已將民族團結意識深深融入血脈、注入靈魂,從而匯聚起勠力同心、開拓進取的強大正能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