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田林訊 入秋以來,田林縣浪平鎮浪平村姬松茸種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脫貧戶車貴桃正在采摘新鮮姬松茸。“車大姐,你家今年新種油茶樹3.2畝,按照產業獎補政策可以申請3000元補貼。”幫扶干部帶來的好消息讓車貴桃喜上眉梢。
車貴桃家住浪平村翟家寨,于2018年脫貧,盡管現在在種植基地務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但由于家中有3個小孩讀書,經濟壓力較大。特別是在脫貧之后,是否還有扶持政策是她最為關心的問題。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今年以來,田林縣持續強化三級書記抓鞏固脫貧成果,不折不扣落實“四個不摘”政策,在防貧監測、兜底保障、基礎設施、產業扶持等方面使長勁、用久功,積極實行差異化補助,讓群眾吃下“定心丸”,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強化監測預警,突出精準幫扶。為防止致貧返貧,該縣成立防止返貧預警監測中心,落實10名專班工作人員對脫貧監測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特殊貧困群體實行動態監測,每月初主動對接教育、醫保、民政、住建等部門,開展“線上線下”雙網識別,確保監測不留盲區和死角。截至9月底,全縣共有“三類監測對象”791戶2997人。落實“雙線”幫扶機制,成立行政村網格工作組,建立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臺賬,及時調整預警等級。同時,強化政策落實,印發鞏固脫貧成果精準防貧實施辦法,持續推進以獎代補、小額信貸、就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等工作。“我們注重區分人員類型,有針對性開展幫扶,真正做到對標對表、一戶一策,通過精準幫扶,截至今年9月底,全縣脫貧不穩定戶達到風險解除122戶528人,邊緣易致貧戶達到風險解除225戶820人。”防止返貧預警監測中心負責人姚晶晶如是說。
用好財政資金,夯實基礎設施。9月上旬,利周瑤族鄉囊老村瑤閉屯通屯道路硬化項目正式竣工,放眼看去,這條全長2公里的水泥路宛如一條白練在山間盤旋。“我們屯主要種植八角,以前路不好,運輸成本高,很少有老板愿意進來收購。現在路好走了,收購八角的老板來了一波又一波,我們的八角再也不愁銷路了。”村民龍通念激動之情溢于言表。筆者了解到,今年以來,該縣持續統籌整合各類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安排第一批下達資金共計1134.48萬元,用于通屯硬化道路(含漫水橋、產業路)建設項目8個22.15公里,截至目前8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其中4個已竣工;安排第二批下達資金共計1179.67萬元,建設項目8個20.58公里。資金的不斷投入,打通了該縣鄉村振興經脈。該縣還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行動,持續開展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建設,山鄉巨變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加強產業扶持,提高質量效益。姬松茸種植是浪平鎮結合石漠化片區特點,試點先行引進的自主“造血”項目,通過“村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模式,短短兩三年已打造成姬松茸產業市級示范園,成為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目前示范園共涉及該鎮浪平、塘合、弄壩、弄陽、平山等5個村,建有大棚448個,占地面積514畝,種植面積29.5萬平方米,發展規模在不斷擴大。姬松茸種植只是該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該縣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持續整合優化,做好特色產業這篇大文章,縣級“5+2”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8%,高山晚熟芒果種植面積14.47萬畝、油茶種植面積或技改共42.6萬畝、八渡筍種植面積24.3萬畝;引進華為、中興等企業投入資金600萬元,援建產值3000萬元的八渡筍精深加工車間3個……如今,該縣“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已初現雛形,這些茁壯成長的產業已成為助農增收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石 靜 岑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