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盧 茜) 11月20日,自治區政府批復同意融水苗族自治縣等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我市那坡縣、樂業縣、隆林各族自治縣位列其中,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市所有貧困縣(市、區)全部脫貧摘帽,全市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2012年底,全市貧困人口有43.23萬戶169.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48.95%,是廣西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級市之一,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動員和組織一切力量向貧困發起總攻,全線出擊,盡銳出戰,形成瞄準靶心奮力沖刺的攻堅態勢,全力決戰貧困并取得重大成果。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提升。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133.78億元實施農村道路建設或硬化項目,涉及總里程1.53萬公里;投入29.3億元實施危房改造9.5萬多戶,惠及18.7萬人;投入近130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累計搬遷入住4.2萬戶18.18萬人;投入22.5億元建成飲水安全工程6109處、家庭水柜6746座,惠及199.4萬人;投入75.29億元實施電力扶貧項目;投入7.59億元為412個行政村接通寬帶,建設2281個4G基站。
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義務教育保障方面,2015年以來,累計新建學校204所,補充鄉村教師10349人,發放困難學生資助資金51.63億元。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累計新建、改擴建市級、縣級醫院29家,鄉鎮衛生院153個,村衛生室170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92.75%,門診特殊慢性病報銷比例達90.77%。在社會保障方面,全市低保對象、五保戶、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實現應保盡保,實現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全覆蓋。此外,新建、擴建村級活動場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782個,文化室、戲臺各975個,籃球場1249個,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貧困群眾收入明顯增加。目前,全市“5+2”特色產業覆蓋率為97.43%,覆蓋貧困戶19.63萬戶;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566個,帶動17.32萬戶貧困戶脫貧。在就業服務方面,累計幫助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42.78萬人;全市發展431家就業扶貧車間,帶動就業2.93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7500人;開發各類扶貧公益崗位8.95萬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8.74萬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市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成立了四個工作專班,有力克服農產品銷售、外出務工、扶貧車間復工、扶貧項目建設等難題,守住了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經過努力,剩下的那坡、樂業、隆林3個貧困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